先秦《庄子》知鱼之乐赏析

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。庄子曰︰鯈鱼出游从容,是鱼之乐也。惠子曰︰子非鱼,安知鱼之乐?庄子曰︰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

庄子1

(庄子:战国中期哲学家(约前三六九──一前二八六),名周,宋国蒙(今河南商丘)人,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。先秦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。)

与惠子2

(惠子:即惠施(约前三七〇年──一前三一〇年),战国时代政治家和哲学家,名家代表人物,宋国人,是庄子的好友。)

游于濠梁3

(濠梁:濠水的桥上。濠,水名,在现今安徽凤阳。梁,桥梁。)

之上。庄子曰:鯈鱼4

(鯈鱼:一种淡水中的银白色小鱼,性活泼,喜欢在水面结群往来,迅速游动,又名白鲦。鯈,粤:[由jau4];普:[tiáo]。)

出游从容5

(从容:悠闲舒缓的样子。从,粤:[松sung1];普:[cōng]。)

,是6

(是:这,此。代词。)

鱼之乐也。惠子曰︰子非鱼,安7

(安:怎么,哪里。疑问代词。)

知鱼之乐?庄子曰:子非我,安知我不知鱼之乐?

庄子和惠子一起出游,到了濠水的桥梁之上。庄子说:这些鯈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,这就是鱼儿的快乐。惠子说:你不是鱼,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?庄子说:你不是我,怎么知道我不知鱼儿的快乐。

惠子曰︰我非子,固不知子矣;子固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矣!庄子曰︰请循其本。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。我知之濠上也。

惠子曰:我非子,固8

(固:固然,当然。)

不知子矣;子固9

(固:原来,本来。)

非鱼也,子之不知鱼之乐,全10

(全:完备,确定是。)

矣!庄子曰:请循11

(循:顺着。)

其本。子曰汝12

(汝:你,代名词。汝,粤:[雨jyu5];普:[rǔ]。)

安知鱼乐云者,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。我知之濠上也。

惠子说:我不是你,固然不知道你;你当然也不是鱼,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,也就完全可以肯定了。庄子说:还是请回到原本吧,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,就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。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。

赏析

《庄子・秋水》最后一章的知鱼之乐有一场小小的辩论,对手是庄子和惠子。据记载他俩是好朋友,但思想学说却不相同;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,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。这段对话很有趣,就像两个小孩在斗嘴。

庄子和惠子在濠水一座桥上游玩时,争论鱼的快乐问题。他们的对答都很浅白,较难明白的是庄子最后的回答,故事至此也戛然而止。很多分析就说这显示了庄子的智慧,最后巧妙地驳倒以逻辑分析著名的惠施。其实如果从语言的意义上仔细看,庄子最后并没有在论辩上赢惠施,他的答案甚至有点无赖。如果为了硬要把庄子说成是论辩胜利者,搬来一大堆术语像偷换概念等的解释,其实是颇为牵强的。这样的分析忽略了庄子的思想,如果在词句上分析庄子如何辩赢惠施,正违反了庄子的精神。

庄子和惠子既代表不同的学派,就有不同的哲学思想。他们是用了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心态去看鱼之乐的问题。庄子是以感性,或可说是艺术的角度去看;而惠子是以理性,或可说是逻辑分析的角度去看。庄子赏游鱼,原本是一种美学上的观赏,以移情同感的态度去感受鱼的快乐,而惠子则以循名责实的态度要做逻辑分析。两人对事物的看法根本完全不同。因此庄子在回应了惠子一句后,看到他越来越认真地从逻辑分析跟自己纠缠下去,就用请循其本来制止他,并用一句看似无赖的我知之濠上也来回应,结束这次辩论。假如要为这个故事续写下去,可能就是惠子为之气结,不再说话之类了。

庄子一向反对名家这种在语义上的分析论辩,而着重实际感受。他经常努力地打破语言的限制,所以在他的书中常有奇怪甚或不可理喻的对话。《庄子‧天下》说: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,庄周闻其风而悦之,以谬悠之说,荒唐之言,无端崖之词,时恣纵而不傥,不以觭见之也。以天下为沉浊,不可与庄语,以卮言为曼衍,以重言为真,以寓言为广。庄子认为天下人处于沉迷混浊之世,不明大道,无法用严肃端庄的语言与他们交谈;只能因应情境任意发挥,或引用先哲的言论,或借助外界的故事来阐明大道;甚至利用谬悠荒唐的说话,打破一般世俗人的思想桎梏。道家常标榜意在言外,甚至不落言筌,我们解读庄子就不应只在语句上纠缠,而要领悟语言以外的深意。

作者/出处

《庄子》

庄子,姓庄,名周。生于周烈王七年,约卒于周赧王二十九年(公元前三六九──前二八六?)。战国时代宋国蒙(今山东曹县,一说今河南商丘)人。庄子曾任蒙漆园吏。楚威王曾以厚币请他为相,不就。从此隐居着述。他主张齐万物、一死生、绝圣弃智、养生尽年之道。 《庄子》一书,今存三十三篇,计内篇七,外篇十五,杂篇十一。内七篇为庄子所作,外篇和杂篇出自门人及后学之手。庄子为文汪洋恣肆,想像丰富,机趣横生。又擅用寓言和譬喻,引出玄妙的哲理,对后世文学语言及思想皆有深远的影响。庄子与老子并称老庄,为道家哲学的宗师。注本今有晋郭象《庄子注》、唐成玄英《南华真经注疏》、清王先谦《庄子集解》和郭庆藩《庄子集释》等。

创作背景

本篇选自《庄子》外篇的《秋水》,篇名来自文中首两个字。《秋水》全文很长,可分为两大部分,第一部分是河伯(河神)和北海若(海神)的对话,第二部分包含六个各自独立的故事。这里节选的是篇中最后一个故事,写庄子和惠子(惠施)有关鱼之乐的一场辩论。

庄子是宋国蒙人。有说他的先祖是楚国贵族,因政变避祸迁到宋国。据记载他只做过地方的漆园吏,并一直拒绝统治者的征聘,宁愿过着隐居的生活。惠施也是宋国人,是名家的代表人物。他与庄子是好友,但思想主张不同,在《庄子》一书中常出现他们对话辩论的场面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