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苏轼Su Shi蝶恋花赏析

花褪残红青杏小,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。  

花褪残红1

(花褪残红:花瓣掉落了。)

青杏小,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枝上柳绵2

(柳绵:柳花。)

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3

(天涯何处无芳草:即处处有芳草之意。本是一句伤感话,却寓有人生希望无穷,不应过分沮丧的意思。)

。  

红花凋残了,青杏还没成熟,空中燕子成群飞翔,地面绿水绕着住家流淌。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了,放眼天涯,何处不见青青芳草!

墙里鞦韆墙外道,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

墙里鞦韆墙外道,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4

(多情却被无情恼:魏庆之《诗人玉屑‧词话》:盖行人多情,佳人无情耳。张相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: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,而墙外行人闻之,枉自多情,却如被其撩拨矣。又说恼为撩,按恼字仍从烦恼取义,被引起烦恼,即是被撩拨了。)

墙内是悬挂着鞦韆的院落,墙外是寂静长远的路途。墙内洋溢着佳人荡鞦韆的欢笑声,墙外行走的却是我这个满怀忧伤的失意人。笑声随着距离逐渐变小,却也勾起了我这多情的人一片烦恼!

赏析

东坡此词本身所抒发的不仅仅是思乡的心情,其实有更深一层的时空流转之悲。花褪残红青杏小,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。时令更替的轨迹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变化中意识到:红花褪落衰残,青杏初结小小的果实,已是春末夏初了。东坡写行旅中的风光,空间景色的铺设往往能随时间而变换,呈现向前行进的动态感,带领读者身历其境。此时,燕子飞翔,绿水绕着房舍流动。这是寻常村野都可看见的景象。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行走天涯的旅人,当他意识到春天已接近尾声,心情苦闷,突然走进一个孰悉的世界,自然朴实的乡居生活重现眼前,无端勾起许多美好的回忆,但也会生出更无奈的感叹:我不是归人,是个过客。词中跟着的情节是: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。走出了村舍,情随景转,眼前尽是些与离别相关的物象:柳絮与芳草。柳絮飘绵,越吹越少,春天真的减色退去了,而夏日亦将接续而来,放眼望去,直到天边远处那个地方不是青青芳草?草色蔓延到天际,象征绵绵长恨,与流落天涯的游子紧密相随。李煜词所谓离恨恰如春草,更行更远还生,说得就更直白了。东坡这两句,字面上没明说一己的怨情,反而让人读来,好像只是客观敍说世间事物增减有无的情状──有些东西减少了,别的东西到处是。不过,细加体会,就会发现这看似平实疏淡的语调中,其实掩藏着一种留也留不住(时间),挣也挣不脱(离恨)的幽深情意。

人不断地往前行进,时间就这样推移,空间就如此延伸,他不是因为看见花落草生的消长变化而感伤,自然景物的替换本身就是常态,看着这景象年复一年皆如是,而相对于此,人的年寿有限,往事已逝,未来又不可测,人生漫漫长路,却不知所归,这才是令人伤痛的事实。诚如欧阳修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癡,此恨不关风与月,不管外在如何,癡执于情才是问题的关键。东坡此词的下片,就追溯到这根源处着笔;它最特别而且有创意的地方,是运用男女──内外相对的情景,生动而深刻的敍述了在时空流转中人间苦恼的来由,乃在多情:墙里鞦韆墙外道,墙外行人,墙里佳人笑。笑渐不闻声渐悄,多情却被无情恼。

一堵墙隔开两个世界。墙里,佳人荡着鞦韆,正享受着、挥霍着她的青春岁月?墙外,行人走在道路上,正由此处到别处去。墙里的佳人正栖居于此,相对的,墙外行人却奔走于旅途中,不得安稳。他们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,有着不同的身分,不同的年龄,不同的处境与心境,而他们之所以有交集,是因为佳人的笑声由墙里传到墙外,行人在路上听见了。如果行人一直走去,没有关注这声籁,因而引起某种特别的情绪反应,这笑声便如同风声、鸟声,不过是旅途中配衬的物事,或反映宁静、渲染寂寞的感觉,乃一般诗词惯常使用的意象。但这行人显然被佳人的笑声吸引了,他没有继续行程,反而伫立在墙边好一段时间,直到女孩累了,笑声逐渐消失,行人才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惊觉。这里的多情,应该不是指因为佳人笑声令人陶醉,产生爱慕之意,应是听者闻声而动情,感到似曾相识,遂不自觉的停下来,于是越听越入神,彷彿翻越记忆的墙篱,沉醉于往日类似的情怀中──昔日自家的欢声笑语和当下佳人的情景浑然重叠一起。这有点像蒙太奇的画面,墙内墙外,现实与幻想,同时并现着相似的景象。此词的语句中留有些空白处,让读者去联想。墙里佳人笑──笑渐不闻声渐悄,两句写得颇具戏剧效果。重复笑字,构成顶真句法,使语脉不断,呈现了时空转折间也交接着笑声的情状。然后写声音消失,颇有层次,模拟相当生动:笑声越来越小,逐渐听不清楚,终至归于寂静……行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,而墙内佳人因为累了,走下鞦韆架,回到室内,声音乃跟着她越走越远,渐渐从有到无。行人此时,回忆的片段亦随着那笑声慢慢消逝。当回过神来,顿然感叹,被不相干的人儿撩拨起情绪,烦恼不已,只能怪自己枉自多情啊。佳人无情,那是相对于行人主观有情而言;她自得其乐,那知隔墙有耳,有人竟然偷听了还生怨气呢?

东坡此词写出一段颇值得细思的人间行程。我们心中只要有忘不了的情,随时都可能被外在物事触发唤起。尤其在时空变化之感特深的时候,人更想逃回情感温暖的世界,在爱中寻找慰借。人生漫漫长路中,只要我们缺乏往前迈进的勇气,稍作停顿,偶一分神,回顾所来径,对照今昔,便会无端生出许多烦恼,此恨不只与风月无关,和不相干的人事又有甚么关系呢?

作者/出处

苏轼

苏轼,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三年,卒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(一〇三六──一一〇一)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眉山(今四川眉山)人。北宋仁宗嘉祐二年(一〇五七)进士。初任福昌主簿,历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知州,后因乌台诗案,涉作诗讽刺朝政被贬黄州团练副使。北宋哲宗元祐七年(一〇九二),官至礼部尚书,其后屡遭贬谪,终任朝奉官。政治上,苏轼反对王安石的新法。任地方官时,关心百姓疾苦,有治绩。

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一生着述丰富,散文、诗、词、书画皆有卓越成就。其文纵横挥洒,其诗奔放豪迈,清新畅达,富于理趣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。其词突破了唐五代词绮艳柔靡的传统,开创豪放词派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,在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。有明万历三十四年(一六〇六)吴兴茅维刊本《东坡全集》七十五卷和《四部丛刊》据南宋刊本影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》六十卷传世。

创作背景

据传东坡贬谪惠州(广东惠阳)时,曾命朝云唱这首《蝶恋花》词。明代张岱《琅嬛记》卷中引《青泥莲花记》云:子瞻在惠州,与朝云闲坐,时青女初至,落木萧萧,凄然有悲秋之意。命朝云把大白,唱花褪残红。朝云歌喉将啭,泪满衣襟。子瞻诘其故,答曰:奴所不能歌,是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也。子瞻翻然大笑曰:是吾正悲秋,而汝又伤春矣。遂罢。朝云不久抱疾而亡,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。朝云之所以泪满衣襟,不能唱此曲,可能是因为枝上柳绵吹又少,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,触动了她去远思归的情怀。人在流离迁徙中,看着草色依旧,悠悠不尽,年年皆如是,怎不令人感伤?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