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荀子劝学(节录)赏析

君子曰︰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;虽有槁曝、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

君子1

(君子:古书称君子,一般皆指道德学问极有修养的人。《礼记︰曲礼》︰博闻彊识而让,教善行而不怠,谓之君子。也就是一般人心目中的模范人物。这里这句学不可以巳,可能是自古传下来的一句格言,也或者是作者自己的话,故意托之于君子,以加重其份量。)

曰︰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2

(蓝:一年生草本植物,其叶可制青色染料,俗名靛蓝。)

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3

(中绳:中︰读去声,作合解。绳︰木匠用以正曲直的墨线。中绳,意即合乎直的标准,亦即够直的意思。)

,輮4

(輮:把直的东西弄成弯曲的,就是輮。轮:车轮。)

以为轮,其曲中规5

(中规:规,是圆规──正圆的工具;中规,即合乎圆的标准,亦即够圆的意思。)

;虽有槁曝6

(有槁曝:有︰又的借字。槁曝,即晒干的意思。)

、不复挺7

(挺:直。)

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8

(金就砺:金:金属之器。砺︰磨刀石。)

则利,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

(参省乎己:参省:验察。乎:同于。)

,则知10

(知:同智。)

明而行无过矣。

有学问有道德的人,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:学,是不可以停止的。青色顔料,是从蓝草里取出来的,但青的程度却已超过了蓝草;冰块是水凝结成的,但冷的程度却已超过了水。一根够直的木头,把它弄弯曲了,做成车轮,那弯曲的程度很够圆,纵然再把它晒干,也不能再直的,这是已把它弄弯曲了的缘故。所以:木头把它用正曲直的墨线一划,就能使它成了直的;金属的东西把它用石头一磨,就能使它成了锐利的;作为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,多方面地学习,并且天天省察自己,考验考验自己的所行所为,是否能跟所学的相符,如果这样,那就会增进智慧聪明,在行为上也就能没有过失了。

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

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11

(跂:通企,即提起脚后跟来。)

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12

(加疾:,即特别用力。)

也,而闻者彰。

我曾整天价思想过,可是赶不上一会儿所学的多;我曾提起脚来遥望过,可是赶不上登上高山所看见的多。登到山顶上招手,胳膊并没有格外加长,可是距离远的人也能见到;顺着风势呼叫,声音并没有格外使力,可是那听的人却能听得特别清楚。
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者,非能水也,而绝江河。君子生非异也,善假于物也。
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;假舟楫13

(楫:即桨。)

者,非能水14

(能水:善于游水。)

也,而绝15

(绝:横断;即渡过的意思。)

江河。君子生16

(生:《大戴记》作性,比较好讲。王念孙说,应读为性。)

非异也,善假于物17

(物:以喻学。)

也。

乘车骑马的,并不是他自己会快跑,却能行千里路;利用舟船的,并不是他自己会游水,却能横渡江河;有学问有道德的人,并不是他的本性和平常人有什么不同,只是他善于学的缘故。

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

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18

(而神明:而:作则解。神明:超绝的智慧。)

自得,圣心备19

(圣心备:圣心:极彻悟、灵通的心。备:一本作循。)

焉。故不积跬步20

(跬步:半步。跬,粤:[kwai2];普:[kuǐ]。)

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骐骥21

(骐骥:都是日行千里的良马。)

一跃,不能十步;驽马十驾22

(驽马十驾:驽马:最下等的马。驾:一日所行为驾。十驾,即十天的程途。)

,功在不舍23

(功在不舍:成功在于不放弃前进。)

把土累积成山,就能兴云致雨;把水累积成渊,就能产生蛟龙;把善行累积成优良的品德,就能智慧超绝,悠然自得,具有一颗极彻悟、灵通的心。所以走路时如果不半步半步地累积起来,决不能走完千里路程;不把细小的溪流累积起来,决不能汇成江海。骏马虽然跑得快,可是如果它只一跳,也不能跳过十步;驽马虽然跑慢,可是如果它能不停地走,也能追上骏马走完的路。

锲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螾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

24

(锲:刻。锲,粤:[揭kit8];普:[qiè]。)

而舍之,朽木不折;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25

(镂:刻。镂,粤:[漏lau6];普:[lòu]。)

。螾26

(螾:即蚯蚓。螾,粤:[引jan5];普:[yǐn]。)

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27

(一:专。)

也。蟹六跪而二螯28

(蟹六跪而二螯:跪:指蟹足。《说文》:蟹有二敖,八足。螯:节足动物第一对足的变形,其端两歧,开合如钳,用以取食及自卫,以蟹螯为最强。螯,粤:[嗷ngou4];普:[áo]。)

,非蛇蟺29

(蛇蟺:即鳝,形似蛇。蟺,粤:[善sin6];普:[shàn]。)

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

像雕刻一样,如果时刻时辍,就是最柔软的木头也刻不破;如果不停地刻,就是最坚硬的金石也能刻得好。蚯蚓并没有锐利的爪牙,也没有坚强的筋骨,可是它在地下却建筑的有穴,能够上吃尘埃,下饮黄泉,原因在于它的用心专一。螃蟹虽然有六只脚两只螯,可是它自己却不能筑巢,如果不是有蛇鳣现成的穴供它利用,它简直就没有地方可以存身,原因在于它的性情急躁。

赏析

本篇节录自《荀子‧劝学》,《劝学》是《荀子》的第一篇,论述了学习的意义、作用、方法和态度,勉励人们努力学习。

全文分三段。第一段先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,指出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,所以不能停止。接着,论述学习的意义,作者借用比喻,论证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、改变自己。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,要用輮;刀剑要利,需就砺,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,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。以此推论,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,培养品德,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。荀子认为人的知识、道德、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,而是经过后天不断学习而获得的。

在第二段,作者先以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。再以比喻说明登高而招,顺风而呼,假舆马,假舟楫能获得良好的效果——见者远,闻者彰,致千里,绝江河。这种效果的获得,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:臂非加长,声非加疾,非利足,非能水;而是因为登高、顺风、假舆马、假舟楫的缘故,也就是善假于物,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。据此推论,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,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,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第三段则论述学习应有的方法和应持的态度。作者强调学习须循序渐进,逐步积累,坚持不懈,专心致志。他先以积土成山、积水成渊正面设喻,引出积善成德,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,只要不断学习,就会达到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的境界,具备圣人的思想品德。接着从反面设喻,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、成江河,正反对照,阐明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、逐步发展的过程。最后列举骐骥、驽马、朽木、金石、螾和蟹等正反对比的事物为喻,反覆阐述成败的关键,不在于条件的好坏,而在于是否具备坚持不懈、用心专一的学习态度。

荀子的散文长于论辩,说理透彻,谨严绵密,有很强的逻辑性;语言亦丰富多彩,善用比喻和对比手法,多排偶句,本篇亦具这种特色。分述如下:

(1)结构紧密,层层相扣

本篇构思周密,首段先为文章立论,说明为学之重要,然后就治学的途径、方法和态度,展开论述。全篇紧扣主题,反复论证。而各段之间,亦层层相扣,一段之中,又分几个层次,如篇中第三段,整段文字,析述条畅,层层深入。先以积土、积水、积德,从正面说明道理,然后进一步阐释——不积跬步、不积小流是从反面立论;骐骥、驽马、朽木、金石则从正反两方面,析述有毅力的优点和缺少毅力的缺点,最后借螾与蟹来阐明专一与不专心的好处和坏处,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剖析得非常透彻明了。

(2)取譬设喻,论证具体

本篇大量运用比喻,借着灵活多样的比喻,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显浅易懂,具体明白。有的从正面设喻,如积土成山,积水成渊,积善成德;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;有的用借喻,如骐骥一跃,不能十步、驽马十驾,功在不舍。有的单独设喻,有的连续设喻;有的同类并列,有的正反对照。文中设喻虽多,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,相反,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,形成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,使文章显得生动传神。

(3)正反对比,增说服力

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,本篇也非常出色。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,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、朽木与金石作对比,阐明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。又以螾和蟹作对比,前者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却能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,却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,阐释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。正反对比鲜明,加强文章的说服力。

(4)善用排偶,错落有致

本篇所用的排偶句式,可谓举不胜举,读来既富论辩色彩,又具文学韵味。如文章开首的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,即以不整齐的句式,写成齐整的对偶句,令文气显得错落有致。文中亦有对偶工整的句式,单句如有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;复句如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、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。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此外,篇中又运用排比句,如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中间加插一句而神明自得,音节跌宕有致,增强文章的节奏感。

作者/出处

荀子

荀子(公元前三四零?──二四五?),名况,称荀卿,或作孙卿郇卿(荀、孙、郇,乃一音之转);或据刘向叙《荀子新书》中兰陵人喜字卿,盖法孙卿之语,断其字卿,但《史记》本传及《汉志》俱不载。战国时赵国郇(古郇国,后属赵,地在今山西猗氏县境)人。他和孟子同时稍后。曾游燕,未见用;去燕游学于齐,三为祭酒,以言谏齐相,齐相不用;入秦见昭王及范睢,仍不得志;去而游赵又转齐,因为人所谗,乃至楚,楚相春申君以为兰陵令,李斯、韩非师事之。后春申君死,他即罢官,卒葬兰陵(今山东峄县)。他是战国末期儒家的重镇,自昔即与孟子并称孟荀,同为儒家宗师。但他与孟子,无论在性格上、文章的作风上以及学说上,都很不相同。孟子是豪放、粗濶的,他却是谨饬、细密的;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,在自我修养方面,注重内蕴的扩充,在政治方面注重在上的感化和民众的教育;他却相信人性是恶的,注重外表的抑制,和礼制的束缚。同时他也吸取了墨家、道家的一部分主张,形成了他自己一派新儒学;因此他重义却不轻利,法先生兼法后王,尚王道也尚霸道。他的着作,今存有《荀子》三十二篇,汉刘血校书时曾题为《孙卿新书》,《汉志》题为孙卿子,唐杨倞为之注,更名《荀子》;通行本有清王先谦《荀子集解》。

创作背景

《荀子》共20卷,收录文章32篇,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,部分可能由他的弟子记录而成,内容包括哲学思想、政治问题、治学方法、立身处世之道、学术论辩等。

本篇节录自《荀子‧劝学》,《劝学》是《荀子》的第一篇,论述了学习的意义、作用、方法和态度,勉励人们努力学习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