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秦《列子》高山流水赏析

伯牙善鼓琴,锺子期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在登高山,锺子期曰︰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!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︰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!伯牙所念,锺子期必得之。

伯牙1

(伯牙:相传是春秋时代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,最初他跟成连先生学琴,三年不成。后来随成连先生到东海蓬莱山,听到海水澎湃、群鸟悲号的声音,心有所感,忍不住弹琴高歌,从此琴艺大进。)

善鼓琴2

(鼓琴:弹琴。)

,锺子期3

(锺子期:传说是伯牙的好友,有超群的音乐鑒赏天赋。)

善听。伯牙鼓琴,志4

(志:所表达的心意。)

在登高山,锺子期曰:善哉5

(善哉:多美好啊。哉:语气词。)

,峨峨兮6

(峨峨兮:山势真高峻啊。语气词,相当于啊。兮,粤:[奚hai4];普:[xī]。)

若泰山7

(泰山:山名,在今山东省,古人常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。)

!志在流水,锺子期曰:善哉,洋洋兮8

(洋洋兮:水势真浩大啊。)

若江河!伯牙所念,锺子期必得之。

伯牙游于泰山之阴,卒逢暴雨,止于巖下,心悲,乃援琴而鼓之。初为《霖雨》之操,更造《崩山》之音。曲每奏,锺子期辄穷其趣。伯牙乃舍琴而叹曰︰善哉,善哉,子之听夫志,想象犹吾心也。吾于何逃声哉?

伯牙游于泰山之阴9

(阴:指山的北面。)

,卒10

(卒:通猝,突然。卒,粤:[撮cyut8];普:[cù]。)

逢暴雨,止11

(止:歇息。)

于巖下,心悲12

(心悲:心中有所感触。)

,乃援13

(援:拿过来。)

琴而鼓之。初为《霖雨》之操14

(《霖雨》之操:《霖雨》,琴曲名,描写阴雨连绵不断。操:琴曲的一种,曲调凄婉忧伤。)

,更造《崩山》之音15

(《崩山》之音:《崩山》,琴曲名,描写山体崩塌。)

。曲每奏,锺子期辄16

(辄:立即。辄,粤:[摺dzip8];普:[zhé]。)

17

(穷:完全领悟的意思。)

其趣。伯牙乃舍18

(舍:停止。舍,粤:[舍se2];普:[shě]。)

琴而叹曰:善哉,善哉,子之听夫志,想象犹吾心也19

(想象犹吾心也:设想如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。犹:如同。)

。吾于何逃声20

(于何逃声:如何隐藏心声。于何:如何。逃:逃避,引申为藏匿。)

哉?

赏析

这是一则久经传诵的故事,描写锺子期每能从伯牙的琴声听出他的心意,这就是后世所谓的知音,是朋友相交,情趣相投,心意相通的最高精神境界。

伯牙擅长弹琴,他的好友锺子期则特别懂得欣赏音乐。伯牙演奏琴曲,主题是攀登高山,锺子期立刻便说:真美呀!气势像泰山一样雄伟!如果主题是流水,锺子期便发出讚歎:真美呀!像大江大河一样波澜壮阔!凡是伯牙心里所想的,锺子期一定能够领会。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麓游玩,突然遇到大雨,在巖洞下躲雨的时候,心里有所感触,于是弹了一首表现连绵大雨和一首表现高山崩塌的琴曲。每奏一曲,锺子期都能立刻领悟他的旨趣。于是伯牙停止奏琴,感慨地说:好啊!好啊!您的心和我的心息息相通,在您面前,我还能隐藏自己的心声吗?

这一节文字结构严谨,起承转合层次分明。作者首先开宗明义,说明伯牙和锺子期,一个善鼓琴,一个善听。接着,透过伯牙演奏象征高山、流水两支主题各异的琴曲,从侧面突显他的琴艺超凡。作者没有用任何文字描述、形容琴曲如何美妙,只从锺子期的连番讚美,便可知琴音是如何的动听;而且,亦初步点明伯牙所念,锺子期必得之。作者进一步写伯牙因避雨而心悲,弹奏《霖雨》、《崩山》二曲,锺子期都能辄穷其趣。前文说得,只是能够掌握的意思,这里说穷,则是更进一层,是彻底的了解。至此,伯牙和锺子期,真可谓心灵相通了。所以到了最后,伯牙自己也说在锺子期面前,他实在无法掩饰自己的心声。

传说后来锺子期去世了,伯牙非常哀痛,觉得知音已去,再弹琴又有甚么意义?于是在锺子期墓前弹奏一曲后,就把琴摔毁,一辈子不愿再弹了。

后世以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为得遇知音或知己的典故,便是出于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。也有人用这句成语,形容乐曲高妙精深。

作者/出处

《列子》

相传《列子》为战国时代列御寇所着。列御寇生平不详,传说他是郑国的一位隐士,思想和老庄相仿。原本《列子》早已失传,今本《列子》八篇,大概是魏晋时人纂辑先秦旧书遗文而来,内容包括民间故事、寓言、神话传说等。

创作背景

本文选自《列子‧汤问篇》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