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朱熹春日赏析

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。

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1

(胜日寻芳泗水滨,无边光景一时新:胜日,良辰。芳,花草。光景,风光景物。这两句说,在春光明媚的季节,为了寻找优美的景色来到泗水河边;只见眼前一片无边无际的春光景致,又是一番新貌。)

一个明媚的春天,我到泗水河边寻找鲜花的芳馨。无边的大地啊,披红戴绿,蓬蓬勃勃,焕然一新。

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。

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2

(等闲识得东风面,万紫千红总是春:等闲,寻常,随便。这两句说,就在这寻常情况下,领略到了东风的作用。原来万紫千红,触目所即,无处不是东风吹来春的行迹。)

这平凡的一次游览,就使我领略了东风的本领。它的足迹所至啊,到处是万紫千红的新春。

赏析

一、这首写景诗,借景喻情,写得纯朴自然,并富有理趣。诗人把年年的春景收入诗内,经过提炼,赋予它新的意境,并创作了千秋不朽的佳句。

二、就写景而言,首句用胜日寻芳四字,具体写出泗水滨的美好景色。二句迭进一层,无边光景一时新,可说是对首句寻芳的最妙注脚。三句用识得东风面,转为议论抒情,四句结出万紫千红总是春,更把春天作了总结性的描绘。短短七字,即使无边春景融于一处,可说是把春天写活了。就其理趣而言,本诗写春天的来到,又彷似言己心境之开启,因胜日寻芳,在恰当的时机,水到渠成,忽而领悟,乃见旧时林林总总骤然生色,清明了然,故而无边光景,一时俱新。而此理究竟为何,究于何处呢?等闲二字下得甚妙,便是那寻常所在,平凡生活之中,身边不以为意之处,万紫千红,处处都是解答,历历皆为春光。

作者/出处

朱熹

朱熹,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,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(一一三〇 ── 一二〇〇)。字元晦,一字仲晦,号晦庵,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)人。宋高宗绍兴十八年(一一四八)进士,初任泉州同安簿,历任漳州转运副使、秘阁撰修,官至焕章阁待制。宋理宗宝庆三年(一二二七),赠太师,追封徽国公。谥曰文,世称朱文公。

朱熹是南宋著名理学家,为官耿介清廉,尤严于礼教之事。晚年专注于讲学,着述丰富,善诗文,诗风淳厚开朗。着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、《周易本义》、《诗集传》及《楚辞集注》等,有宋咸淳元年(一二六五)建安书院刊本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》一百卷传世。

创作背景

《春日》一诗,从字面看是作者春天郊游时所写的游春观感,但根据朱熹生活的年代,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泗水之地早已被金人侵占,朱熹也未曾北上到达泗水之地。因此,泗水游春并非写实,只是一种虚拟。

这首诗其实是寓理于景,以描写春景来比喻探求学问的精神。诗中泗水暗指孔门,春秋时孔子曾在洙、泗之间讲学。寻芳指寻求圣人之道,自己游于其中,就如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光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