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利忘义
见利忘义
参考词语
‧好利忘义 ‧昧利忘义 ‧见利忘害
拼音与解释
汉语拼音:jiàn lì wàng yì
解释: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。语出《汉书.卷四一.樊哙等列传》。△利令智昏、见利忘亲
典故说明
汉高祖过世后,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,由母亲吕后掌握政权,其间残害刘氏亲属,大力提拔吕氏宗亲。吕后一死,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,想趁机刬除吕氏外戚的势力,但是周勃一直无法顺利入主当时由吕禄掌管的北军。陈平和周勃知道郦寄和吕禄是好友后,就挟持郦寄的父亲郦商,要他骗吕禄出游,郦寄没办法,只好答应。周勃入据北军后,先诛杀吕禄,接着一一刬除朝中吕氏势力,使得汉文帝顺利的继位。班固在《汉书》中记载这则历史事件,并且做下评论:汉文帝时,天下人都认为郦寄不顾道义,出卖朋友。但郦寄会这么做,一方面是为了救父亲,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定,不能说他出卖朋友,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。后来见利忘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。
用法说明
语义说明: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。贬义。
使用类别:用在贪财图利的表述上。
例句
做人要讲义气,不能见利忘义。
你这样见利忘义,没人敢和你做朋友。
见利忘义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。
他一向见利忘义,贪汙、收贿样样都来。
他虽然很能干,但见利忘义,得小心提防。
只要有钱,这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什么都肯做。
这个见利忘义的人,你还跟他合作,哪天被出卖了都不知道。
辨识
近义词:利令智昏、利欲薰心、财迷心窍、临财苟得
反义词:仗义疏财、见利思义、轻财好义、临财不苟
利令智昏及见利忘义都有因私利而做了错误事情的意思。
利令智昏侧重于被利欲所诱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;见利忘义侧重于为了利益而不顾道义。
利令智昏见利忘义辨似例句
○ㄨ他坦承自己是一时~,才会盗用公款。
ㄨ○做人要讲义气,不能~。
参考词语
好利忘义
汉语拼音:hào lì wàng yì
解释:喜好私利而遗忘正义。见见利忘义条。
宋.洪迈《夷坚志三志辛.卷一》:及对局,既有胜矣,思行太过,失应一着,遂变捷为败,索手而出。乃知非分财物,不容妄享。好利忘义之徒,可以内省也。
《三国演义.第一○回》:陶谦乃仁人君子,非好利忘义之辈;尊父遇害,乃张闿之恶,非谦罪也。
昧利忘义
汉语拼音:mèi lì wàng yì
解释:即见利忘义。见见利忘义条。
《太平广记.卷三二五》:吾喘唾乏气,举门户以相托,如何昧利忘义,结婚微族?
见利忘害
汉语拼音:jiàn lì wàng hài
解释:见到利益就忘了灾祸。见见利忘义条。
《艺文类聚.卷七四》:燕昭之贤,齐顷之德也,长驱驰逐,见利忘害,轻敌寡备,所丧弥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