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稜两可

模稜两可

参考词语

‧含糊两可 ‧摸棱两可 ‧模棱两可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
解释:模稜两可之模,典源作摸。摸,通模。模稜两可摸物稜角两端,摸那一端都可以。比喻处理事情的态度含混,不表示明确的意见或主张。语本《旧唐书.卷九四.苏味道列传》。△不置可否

典故说明

根据《旧唐书》的记载,苏味道是唐初赵州栾城人,年轻时和李峤都以擅长文辞而出名,当时的人因此合称他们为苏李。虽然他一生中都在官场上打滚,还担任过宰相的重要职务,但是他的处事态度含混,曾经对人说:处理事情时,最好不要明白的表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,万一出了错,才不会因为判断错误而受到责备,这就像摸着稜角的两端,不置可否才好。人们因此,帮他取了个苏摸稜的外号。后来模稜两可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以比喻处理事情的态度含混,不表示明确的意见或主张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比喻处理事情的态度含混,不表示明确的意见或主张。

使用类别:用在含混不清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你说话模稜两可,我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意愿。

请别怪我模稜两可,因为两边我都得罪不起啊!

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,任何人都没有模稜两可的余地。

这个是非题有模稜两可之嫌,难怪学生不知如何作答。

无论我说什么,老板都说好,模稜两可,让人无所适从。

这个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处理,你要明确表态,不要模稜两可。

这只老狐狸说的话模稜两可,你这样理解没错,他那样理解也对。

一提到结婚,他总是模稜两可地支吾其词,看来该是分手的时候了。

他说了半天,尽是模稜两可的话,让人搞不清楚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。

辨识

近义词:不置可否、含糊其词、依违两可

反义词:斩钉截铁

模稜两可及不置可否都有不明确表示意见的意思。

模稜两可侧重于含糊笼统地带过;不置可否侧重于不做决定。

模稜两可不置可否辨似例句

○ㄨ这只老狐狸说的话~,你这样理解没错,他那样理解也对。

ㄨ○他对这个问题~,迟迟不肯做出决定,让下属无所适从。

参考词语

含糊两可

汉语拼音:hán hú liǎng kě

解释:即模稜两可。见模稜两可条。

清.陆陇其〈答曹彝士太史书〉:年来向往斯道者虽有人,而含糊两可者实多。

摸棱两可

汉语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
解释:即模稜两可。见模稜两可条。

宋.魏了翁〈太常博士知绍熙府朝散郎王聘君墓志铭〉:听其言汪洋汗漫而可乐,察其意避就回曲而不根,此摸棱两可之论也。

模棱两可

汉语拼音:mó léng liǎng kě

解释:即模稜两可。见模稜两可条。

《明史.卷二○八》:饰六艺以文奸言,假周官而夺汉政。坚白异同,模棱两可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