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革裹尸
马革裹尸
参考词语
‧裹尸马革 ‧马革裹尸
拼音与解释
汉语拼音:mǎ gé guǒ shī
解释:马革裹尸典源作马革裹尸。尸,同尸。马革裹尸指战死沙场,无有棺椁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以归葬。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沙场。#语出《东观汉记.卷一二.马援列传》。
典故说明
马革裹尸原作马革裹尸。尸,同尸。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。马援(公元前14∼公元49),字文渊,东汉茂陵(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)人。初依隗嚣,后归光武,拜伏波将军,平交趾,世称马伏波。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,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,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,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,就擅自释放了他们,自己也丢了官,逃到北地郡。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,因为经营得法,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。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,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。后来马投靠光武帝,建立了许多的战功,拜伏波将军,封为新息侯。公元四四年,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,有人劝他应该退休,好好在家安享天年,不要再奔波沙场。但是马援拒绝了,并且很豪迈地说:现在北方还有匈奴、乌桓为患,我正要去肃清他们。身为男子汉大丈夫,就应该死在沙场上,用马革裹着尸体送回来埋葬,怎么可以躺在床上,死在儿女的手中呢?平定了匈奴、乌桓之后,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。当地气候炎热,环境恶劣,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,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。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,不肯离开,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、马革裹尸的壮志。后来马革裹尸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沙场。
用法说明
语义说明: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沙场。
使用类别:用在英勇报国的表述上。
例句
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,为国捐躯的气节。
男儿立志在沙场,即使是马革裹尸,也无怨无悔。
身为军人就该为国家效命,即使是马革裹尸,也死而无憾。
上阵杀敌,为国为民,即使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,也在所不辞。
身为军人,为了国家人民,即使战死沙场,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。
军人的生命应该表现在沙场上,纵然是马革裹尸,也是死得其所。
在这场战争中,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,马革裹尸,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。
辨识
近义词:以身许国、捐躯报国
反义词:贪生怕死、临阵脱逃
参考词语
裹尸马革
汉语拼音:guǒ shī mǎ gé
解释:即马革裹尸。见马革裹尸条。
宋.陆游〈陇头水〉:裹尸马革固其常,岂若妇女不下堂。
清.孙义钧〈前定海行〉:裹尸马革壮夫心,囊骨鸱夷忠勇节。
马革裹尸
汉语拼音:mǎ gé guǒ shī
解释:即马革裹尸。见马革裹尸条。
《东观汉记.卷一二》: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,在儿女子手中耶?
《隋唐演义.第三七回》:若说疾病,大丈夫死当马革裹尸,怎宛转床席,在儿女子手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