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死如归

视死如归

参考词语

‧视死若归 ‧赴死如归 ‧赴难如归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shì sǐ rú guī

解释:把牺牲生命看成是回到自己的家一般,形容为了理想而不怕牺性生命,无所畏惧。语出《管子.小匡》。△视死如饴

典故说明

春秋时,周室衰微,齐桓公以管仲为相,对内提升国力,对外率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,阻止蛮族入侵,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位。管仲做齐国宰相三个月时,曾针对官员的才能优劣向桓公提出意见,他认为:隰朋善于言辞进退,可以立为大行;甯戚善于开垦种植,开发地利,可以立为大司田;王子城父善于领兵,能够激励士气,让士兵们不畏死亡,冲锋陷阵,可以立为大司马;宾胥无决断狱讼十分公正,不会滥杀无辜,可以立为大司理;东郭牙能够犯颜直谏,不怕得罪君王,可以立为大谏之官。论到管仲自己时,他认为上述五人,每个人个别的才能都比自己强,但若桓公想要称霸诸侯,只有自己可以辅助桓公做到。桓公听了管仲的话后,十分赞同,便按管仲的意思,授予五人官职,让他们听命于管仲,为齐国效力。其中描述王子城父时,原文就用了视死如归,后来视死如归被摘出成为一句成语,用来形容为了理想而不怕牺性生命,无所畏惧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形容为了理想而不怕牺性生命,无所畏惧。

使用类别:用在勇敢无畏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他们个个是视死如归的好汉,担此任务必无问题。

他此番潜入敌营,早已抱着视死如归,慷慨赴义的决心。

为了正义,他们视死如归,面对眼前的威胁,他们面不改色。

他宁折不屈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气概,震慑了所有在场的人。

文天祥的〈正气歌〉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,长存在后代世人的心里。

辨识

近义词:舍生忘死、杀身成仁、万死不辞

反义词:降志辱身、贪生怕死

参考词语

视死若归

汉语拼音:shì sǐ ruò guī

解释:即视死如归。见视死如归条。

《大戴礼记.曾子制言》:辱可避,避之而已矣;及其不可避也,君子视死若归。

赴死如归

汉语拼音:fù sǐ rú guī

解释:即视死如归。见视死如归条。

《汉书.卷三七》:赞曰:……栾布哭彭越,田叔随张敖,赴死如归,彼诚知所处,虽古烈士,何以加哉!

宋.罗大经《鹤林玉露.卷五》:有吴起吮士疽之恩,则赴死如归矣,何患其不爱将?

赴难如归

汉语拼音:fù nàn rú guī

解释:犹视死如归。见视死如归条。

《魏书.卷一一》:或徇节感恩,奋不顾命;或临戎对敌,赴难如归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