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烛残年
风烛残年
拼音与解释
汉语拼音:fēng zhú cán nián
解释:风烛,灯烛在风中摇曳,明暗不定,也极易灭熄。比喻人生命可危。语本古辞〈怨诗行〉。残年,暮年。语出《列子.汤问》。风烛残年形容人身体孱弱,不久于世的晚年。
典故说明
风烛残年系由风烛及残年二语词组合而成。风烛即风中之烛,意指灯烛在风中摇晃,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,比喻身体孱弱,生命即将消逝。风烛一词见于古辞〈怨诗行〉,此诗内容为感叹人的生命脆弱而短暂,随时光流转,顷刻间就如风中的烛火,岌岌可危。残年则见于《列子.汤问》中一则愚公移山的故事。相传太行、王屋两山本在河南、汉水之间,愚公住在两山之北,两座大山的阻挡使他出入非常不便。高龄九十的他,于是率领着家人,一铲一铲地想把山铲平。住在附近的智叟看了,笑着阻止他说:你真傻啊!你以为自己还能活多久?别说把山刬平,我看你连稍微毁损它的能力都没有。愚公听了并不为所动,仍是继续坚持下去,终于天帝被他的毅力所感,把两座大山给移走了。残年一词即见于智叟嘲笑愚公的话: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;其如土石何?意思是说愚公九十岁了,能存活的日子本来就不多,不可能做出什么成绩。残年即指暮年、老年。后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风烛残年,用来形容人身体衰弱,不久于世的晚年,例如清代小说《荡寇志》第七六回:贤侄,但愿天可怜见,着你日后出头为国家出身大汗。老夫风烛残年,倘不能亲见,九泉下也兀自欢喜。这里便是以风烛残年比喻年事已高,不久于世。
用法说明
语义说明:形容人身体孱弱,不久于世的晚年。
使用类别:用在垂老暮年的表述上。
例句
已是风烛残年的他,昔日战场上的英姿已不复可见。
虽已届风烛残年,只要有心,依然可以对社会作出贡献。
迈入风烛残年的无依老兵,需要社会大众的援助及关怀。
身边有儿孙承欢膝下,是让风烛残年的老人感到最欣慰的事。
战火中,他失去了亲爱的家人,只能一个人孤寂地度过风烛残年。
听到儿子在受奖时所说的感言,已是风烛残年的父亲感动得流下泪来。
他年轻时好赌成性,导致夫妻离异,如今风烛残年,心生悔悟,但已为时太晚。
辨识
近义词:日薄西山、行将就木、风中残烛
反义词:年富力强、春秋鼎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