兴师问罪
兴师问罪
参考词语
‧问罪兴师 ‧发兵问罪 ‧兴师见罪
拼音与解释
汉语拼音:xīng shī wèn zuì
解释:出兵讨伐有罪者。※语或出唐.樊绰《蛮书.卷四.名类》。后亦用兴师问罪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,并严加谴责。
典故说明
兴师问罪的师,指的是军队。兴师问罪就是出兵讨伐有罪者。这句成语见用于唐.樊绰《蛮书.卷四.名类》。爨(ㄘㄨㄢˋ)本是蜀汉时期南中(今云南、贵州一带)大姓之一。东晋时期,爨氏世代驻守于南中之地,形成地方割据局面,爨逐渐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,中原民族于是称其为爨蛮。隋唐之际,爨蛮分裂成东、西两爨:东爨的主体民族为乌蛮;西爨的主体民族为白蛮,其中又包含了蒙巂、越析、浪容、邆睒、施浪、蒙舍六个部落。唐玄宗时,两爨的主祭崇道带领群众动乱,玄宗召来蒙舍部的蒙归义前往平乱。乱平后不久,崇道又杀了被任命为南宁都督的爨归王,归王被害,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乌蛮部借兵,发兵征讨崇道,转变成整个爨族的内乱。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请求蒙归义替自己复仇,蒙归义为安抚他们,先让归王之子守偶继承父业,任宁州都督,并将女儿许配给他,另外,也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崇道的儿子辅朝。然而,崇道虽然表示愿意停战,但其实仍旧不时发兵攻伐守偶母子,阿姹只好再请蒙归义出面,蒙归义于是带领军队讨伐崇道。崇道战败,向南逃到黎州,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俘虏,蒙归义并杀了辅朝带回自己的女儿,崇道本人最后也被杀。此次战役,让爨族的各部元气大伤,从此分崩离析,积弱不振。唐代樊绰的《蛮书》为云南史籍,记载了此段历史,对于阿姹母子求蒙归义起兵代为征讨崇道一事写到:阿姹又诉于归义,兴师问罪。这里的兴师问罪就是指发动军队前去讨伐有罪者。今日则多用来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,严加谴责。
用法说明
一
语义说明:出兵讨伐有罪者。
使用类别:用在出征讨伐的表述上。
例句
武王为解救商朝的苦难百姓,所以向商纣兴师问罪。
伊拉克入侵科威特,引起国际公愤,组成联军兴师问罪。
二
语义说明:前去宣布他人罪状,并严加谴责。
使用类别:用在指责怪罪的表述上。
例句
就算你想要兴师问罪,也得要师出有名啊!
这件事情和你无关,还轮到你来兴师问罪?
气愤的客户带着瑕疵品,向制造商兴师问罪。
在对方兴师问罪的教训中,该公司已经做了全盘的检讨和改进。
老王家的窗户又被邻居小孩打破了,他立刻去找邻居兴师问罪。
我跟这件事一点关系也没有,他却跑来向我兴师问罪,真是莫名其妙。
辨识
近义词:大动干戈、弔民伐罪、问罪秦中、兴兵伐罪、声罪致讨、严厉谴责
反义词:负荆请罪、握手言和
参考词语
问罪兴师
汉语拼音:wèn zuì xīng shī
解释:即兴师问罪。见兴师问罪条。
明.张岱《石匮书后集.卷二五》:迄今韩蕲王除苗傅之奸,臣职如斯方尽,是用励兵秣马,问罪兴师。
发兵问罪
汉语拼音:fā bīng wèn zuì
解释:发兵,即兴师。发兵问罪即兴师问罪。见兴师问罪条。
《飞龙全传.第四八回》:今天子发兵问罪,汝等快快献关,可免一死。
兴师见罪
汉语拼音:xīng shī jiàn zuì
解释:犹兴师问罪。见兴师问罪条。
无名氏《衣锦还卿.头折》:今有沛公无礼,他先入关中,封秦府库,改秦苛法。某欲兴师见罪,沛公尽献秦之宝物,投吾麾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