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红耳赤

面红耳赤

参考词语

‧耳红面赤 ‧脸红耳赤 ‧面红耳热 ‧面红过耳 ‧面红面赤 ‧面红颈赤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miàn hóng ěr chì

解释:形容人因紧张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。语本《朱子语类.卷二九.论语.公冶长下》。

典故说明

子文为春秋楚国人,在楚成王时任令尹,相当于宰相的地位。在任期间,勤于国政,秉公执法,从不以权谋私,以私害公。二十八年间,曾经三次被免职,又三次复职,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,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,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,一定清清楚楚、鉅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,孔子因而称讚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。宋代朱熹论及此事,感慨地说道: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面赤。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,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,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,就显得差多了。这里朱子以头红面赤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,又急又怒,满脸通红的样子,后来面红耳赤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人因紧张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形容人因紧张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。

使用类别:用在激愤恼怒、羞耻惭愧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因为感到丢脸,小华面红耳赤地低着头,不发一语。

他一不小心说错了话,就害羞得面红耳赤,不知如何是好。

他们两人只因一言不合就吵得面红耳赤,看得大家都傻了眼。

小王的脸皮太嫩,被人说两句就面红耳赤了,根本不敢回嘴。

你们两个人为了这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,只是让人看笑话罢了。

小李的个性内向,上台说没几句话就面红耳赤,只好草草结束。

在人们的哄笑声中,小明禁不住面红耳赤,羞愧得似乎无地自容。

只见他急得面红耳赤,满头大汗,拿起电话一阵乱拨,也不知是要拨给谁。

他真是紧张得不知怎办才好,面红耳赤的,嘴里吱吱唔唔,就是说不了完整的一句话。

辨识

近义词:脸红心跳

反义词:面不改色

参考词语

耳红面赤

汉语拼音:ěr hóng miàn chì

解释:即面红耳赤。见面红耳赤条。

《西游记.第五四回》:三藏闻言,耳红面赤,羞答答不敢抬头。

脸红耳赤

汉语拼音:liǎn hóng ěr chì

解释:即面红耳赤。见面红耳赤条。

《红楼梦.第一九回》:一面看那ㄚ头,虽不标致,倒还白净,些微亦有动人处,羞的脸红耳赤,低首无言。

面红耳热

汉语拼音:miàn hóng ěr rè

解释:犹面红耳赤。见面红耳赤条。

《初刻拍案惊奇.卷二○》: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,见了一个蓦生人,也要面红耳热的。

《红楼梦.第一○九回》:想到这里,不免面红耳热起来,也就讪讪的进房梳洗去了。

面红过耳

汉语拼音:miàn hóng guò ěr

解释:犹面红耳赤。见面红耳赤条。

《文明小史.第二一回》:阿四看了好笑道:你这样出门,被上海人见了,要叫你做曲辫子的。……说得清抱面红过耳,没话讲得。

《镜花缘.第四回》:看了一遍,不觉面红过耳,真是众目之下,羞愧难当,几乎把酒都羞醒了。

面红面赤

汉语拼音:miàn hóng miàn chì

解释:犹面红耳赤。见面红耳赤条。

元.王伯成《贬夜郎.第三折》:恰才箇倚翠偎红,揣与箇论黄数黑,则他行怕行羞,和我也面红面赤。

面红颈赤

汉语拼音:miàn hóng jǐng chì

解释:犹面红耳赤。见面红耳赤条。

《醒世恒言.卷四》:倘有不达时务的,捉空摘了一花一蕊,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,大发喉急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