弔民伐罪
弔民伐罪
参考词语
‧伐罪弔人 ‧伐罪弔民
拼音与解释
汉语拼音:diào mín fā zuì
解释: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,以抚慰受难的百姓。典出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。
典故说明
周平王东迁之后,王室号令天下的威权已经不再,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争夺,大国经常透过战争来扩充自己的领土,同时逼使弱小的国家听从号令,进而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。号称天下共主的周天子,此时不过只是一个虚名而已。到了战国时期,诸侯相互兼并的情况更加剧烈,无辜百姓伤亡无数。然而在这段动荡不安的时代,却也是思想、学术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,百家争鸣的戏码此时正在历史舞台上一一演出。孟子是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,他提倡王道、重仁义、轻功利、贵民轻君等思想。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记载:齐国人攻打燕国,并占领了燕国的土地,因而引来各国诸侯打算合力讨伐齐国。齐王对于诸侯联军的可能来侵,非常担心,于是询问孟子的看法。孟子听后便举商汤为例,他仅凭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,就统一了天下。当他分别向东方及南方征讨时,西边以及北边国家的百姓们都纷纷抱怨说: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?人民此时企盼商汤早点到来,就像是旱灾时巴望着下雨一样。因为商汤的来到,诛杀了残暴的君王,同时抚慰那些受害的百姓,这就像是下了及时雨一般,人民自然非常高兴。后来这个故事浓缩成弔民伐罪,用来指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,以抚慰受难的百姓。
用法说明
语义说明:征讨残暴有罪的统治者,以抚慰受难的百姓。
例句
他们打着弔民伐罪的名义,却尽做些烧杀掳掠的事情。
历史上打着弔民伐罪的旗号,兴兵起义的事件不断重演。
这支弔民伐罪的仁义之师进城后,秋毫无犯,赢得百姓爱戴。
面对君王昏庸,倒行逆施,抗暴者往往以弔民伐罪为名,取而代之。
各地反对者集结在弔民伐罪的口号下,准备将不适任的领导人拉下台。
参考词语
伐罪弔人
汉语拼音:fā zuì diào rén
伐罪弔民
汉语拼音:fā zuì diào mí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