赴汤蹈火
赴汤蹈火
参考词语
‧探汤赴火 ‧探汤蹈火 ‧赴汤投火 ‧赴汤跳火 ‧赴蹈汤火 ‧蹈汤赴火 ‧蹈赴汤火
拼音与解释
汉语拼音:fù tāng dào huǒ
解释:甘愿奔投至烈火沸水当中。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。※#语本《汉书.卷四九.爰盎鼂错传.鼂错》。△出生入死、赴火蹈刃
典故说明
鼂错(公元前200∼前154)为西汉颍川(地约当今河南省中部及南部等地)人,文帝时,奉命记录和整理已失传的《尚书》,后屡屡升迁,调任为太子家令。由于他学识丰富,被人称为智囊。太子(景帝)即位后,更升任为御史大夫,常上疏建言,景帝几乎没有不接受的。后来他倡议削诸侯封地,让各诸侯王怀恨在心,当景帝果真采用其议,削夺诸侯王封地时,吴、楚等七个诸侯国便举兵叛变,要求皇帝诛杀鼂错,形成西汉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。景帝为平息内乱,于是答应诸侯王的要求,牺牲了鼂错。鼂错虽然含怨而终,但他所提出的种种建议,对景帝都有极大的影响力。例如他曾对边塞的守备提出建议,主张应用鼓励的方式激励将士保卫疆土,他说:对于能固守城池及战胜敌人者,要给予爵位以示奖赏;对于能攻陷敌方城池者,要赠予所得的财货以增加他的财富与权势。唯有如此,才能使将士们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,不顾生死的为国效忠。后来赴汤蹈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。但也有学者以为,赴汤蹈火一语应源自《傅子》。据载,东汉末年豪强四起,刘表占领了荆州,有一次他派部下韩嵩前去刺探曹操的虚实。韩嵩对刘表说:虽赴汤蹈火,死无辞也。表示在君臣的名分下,他一定会坚守节操,为达使命而不顾艰难危险。这里的赴汤蹈火,意思同样是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,与〈鼂错传〉中的赴汤火并无差别。
用法说明
语义说明:比喻奋不顾身,不避艰险。
使用类别:用在不畏艰险的表述上。
例句
只要是您老交代的事,我赴汤蹈火,在所不辞。
只要国家需要,即使赴汤蹈火,我们也在所不辞。
只要我答应了你,就是赴汤蹈火,我也绝不推辞。
这些人个个都是英雄好汉,赴汤蹈火,何所畏惧?
他早已下了赴汤蹈火的决心,要挑战任何艰难险阻。
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,即使赴汤蹈火,我也在所不辞。
这些年来,为了争取农民的权益,他不惜赴汤蹈火,冒险犯难。
他心里面想:自己纵然不敢赴汤蹈火,总也不能显得太过懦弱。
辨识
近义词:出生入死、肝脑涂地、粉身碎骨、奋不顾身
反义词:畏缩不前、贪生怕死
赴汤蹈火及出生入死都有冒险犯难的意思。
赴汤蹈火侧重于不惧艰险;出生入死侧重于不顾生死。
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辨似例句
○ㄨ这些年来,为了争取农民的权益,他不惜~,冒险犯难。
ㄨ○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,在八二三砲战中,~地完成了军情传递任务。
参考词语
探汤赴火
汉语拼音:tàn tāng fù huǒ
解释:犹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晋.傅玄《傅子.卷一》: 使下唯力是恃,唯争是务。恃力务争,至有探汤赴火而忘其身者。
探汤蹈火
汉语拼音:tàn tāng dào huǒ
解释:犹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.第三三齣》:宁南兵变,料无人能将檄传;探汤蹈火咱情愿,也只为文士遭谴。
赴汤投火
汉语拼音:fù tāng tóu huǒ
解释:犹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《三侠五义.第四回》:这有何难?只要你家相公应允,我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。
赴汤跳火
汉语拼音:fù tāng tiào huǒ
解释:即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《崇祯本金瓶梅.第八八回》:小夫人说那里话,若肯在老爷前,抬举小人一二,便消受不了,虽赴汤跳火,敢说不去?
赴蹈汤火
汉语拼音:fù dào tāng huǒ
解释:即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三国魏.嵇康〈与山巨源绝交书〉:长而见羁,则狂顾顿缨,赴蹈汤火。
明.张居正〈乞鑒别忠邪以定国是疏〉:臣是顾命大臣,义当以死报国,虽赴蹈汤火皆所不避,况于毁誉得丧之间。
蹈汤赴火
汉语拼音:dào tāng fù huǒ
解释:即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唐.赵元一《奉天录.卷三》:且须散金帛犒师旅,使闻鼓而蹈汤赴火,闻金而星布云合。
蹈赴汤火
汉语拼音:dào fù tāng huǒ
解释:即赴汤蹈火。见赴汤蹈火条。
《太平广记.卷四九二》:君子杀身以成仁,徇其毅烈,蹈赴汤火,旁雪不平,乃宝之志也。
清.王韬〈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〉:犬马之报,惟力是视,虽蹈赴汤火所不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