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退堂鼓

打退堂鼓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dǎ tuì táng gǔ

解释:古代官吏审理案件完毕后,击鼓离堂休息。※#语或本元.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。后用打退堂鼓比喻中途退缩放弃。

典故说明

打退堂鼓原作打散堂鼓。古代官衙公堂上都有设鼓,击鼓以聚散群众,或申报紧急公务,称为堂鼓,而当官吏审理案件完毕后,也击鼓以示退下休息,这时所敲的为散堂鼓。元.关汉卿《窦娥冤》第二折:张驴儿、蔡婆婆,都取保状,着随衙听候。左右打散堂鼓,将马来,回私宅去也。即是官员结束审案,命令手下打鼓,表示退堂。散堂鼓即退堂鼓。后来打退堂鼓引申为中途退缩放弃之意。打退堂鼓较早书证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五七回:如今听说要拿他们当作出头的人,早已一大半都打了退堂鼓了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比喻中途退缩放弃。

使用类别:用在顾忌畏缩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即使困难重重,我们绝不打退堂鼓。

一听这件工程危险性很高,大半人都吓得打了退堂鼓。

既然已经决定完成这件任务,大家就要互相帮助、鼓励,别打退堂鼓。

处事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的人,是没有出息的,也很难在事业上成功。

进行科学实验的工作,必须逐步地小心验证,不能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。

那些飙车的年轻人一见警察上前拦阻,察觉情势不妙,便纷纷打退堂鼓,溜之大吉了!

大伙本来要去花东纵谷游玩,但听说路途艰难,住宿也不方便,因此就有几个人打了退堂鼓。

辨识

近义词:半途而废、畏缩不前

反义词:勇往直前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