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耳不闻

充耳不闻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chōng ěr bù wén

解释:塞住耳朵,装作没听见。※语或本《诗经.邶风.旄丘》郑玄.笺。后用充耳不闻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。△不闻不问

典故说明

《诗经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,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,共三百零五篇,分为风、雅、颂三大类,为我国文学总集之祖。郑玄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,治学以古文经说为主,兼采今文经,遍注群经,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。郑玄解说《诗经》,宗于《毛传》,如果《毛传》讲得不明确、太简略,郑氏便加以补充发挥,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。为了不和《毛传》原有注文相混,便称为笺,好像今天人读书有自己意见时,写在一张纸条黏在书上的笺识。《诗经.邶风.旄丘》这篇诗是在抗议卫国君臣对避难来卫的黎国君民不理不睬。郑玄对这里叔兮伯兮,褎如充耳的解说较为清楚,大意是说:叔、伯这些卫国君臣,穿得很华丽,显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气势,但是对于黎国君民呼救的声音,却装作没听见。充耳在此有两层意思,它本来可以指冠冕垂于耳旁的玉饰,在此又可以指声音进入了耳朵(,却不闻不问)。后来就从这里演变成充耳不闻这句成语,用来形容塞住耳朵,装作没听见。亦用来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装作没听见。

使用类别:用在听而不闻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他只要一专心,屋外隆隆的车声,他都可以充耳不闻。

虽然满屋子的人声吵杂,他却似充耳不闻般地看他自己的书。

语义说明: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。

使用类别:用在固执自信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弟弟充耳不闻的倨傲态度,令母亲伤透了心。

他对你的意见都充耳不闻,能算是尊重你吗?

他对师长的劝告一概充耳不闻,不知该拿他怎么办。

我已经一再劝告他,他却总是充耳不闻,实在令人生气。

身为主管,如果对部属意见都充耳不闻,就算不得是位好主管。

辨识

近义词:不闻不问、马耳东风、闭目塞听、置若罔闻

反义词:洗耳恭听

充耳不闻及不闻不问都有不关心、不理睬的意思。

充耳不闻适用于对他人所发出的声音、提出的意见没有反应的情况;不闻不问适用范围较广,凡对发生的事不关心、不过问的情况皆可使用。

充耳不闻不闻不问辨似例句

○ㄨ对于别人的劝告,他总是~,实在令人生气。

ㄨ○有些家长忙到对孩子的功课向来~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