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居石Monazite

独居石Monazite

化学成分:(Ce, La, Y, Th)PO4物理性质:独居石或称磷铈镧矿。为单斜晶系之稀土磷酸盐矿物,晶癖近于等轴形之颗粒状多面体(图5-15-1)。多呈蜜黄色或带棕红或绿色,在海砂中,则发现有黑色者。半透明至透明,玻璃至油脂光泽,硬度5~5.5,比重4.9~5.5。因含钍有放射性。光性:(+);α=1.785~1.800,β=1.787~1.801,γ=1.840~1.850;2V=10o~20o;X=b,Z c=2o~6o。

产地与产状A.西部砂矿之独居石砂: 独居石砂均含在各河川与海岸砂滩砂中(图5-15-2a),分布地区以西部为主,北自桃园,南达台南,是主要生产地段,重砂富集之产状多在河川内湾之高水线附近与沿海砂滩砂之表层,以及在其底下古期沉积砂层中,更多富集在暴风浪堆积之高滨地带。重砂或称黑砂(black sand),因多含铁矿物,颜色灰黑,常出现厚自数公厘以至十数公分之黑色重砂层,间夹于浅色之低品位砂层之中。在浊水溪以南沿海之岸外沙洲,算是重要之富集地带。重砂之富集度富饶者可占全砂层重量之40~80%,稀薄者则在10%以下,在浓集之重砂中,独居石含量多半在2%以下。:推断重砂之来源主要出于岛上第三纪砂岩层中所含之碎屑成分,在其碎散分解后,经过河水与海浪淘洗,使比重较大的矿物重新集中,二次富集造成矿层。重砂之中除独居石外,更多的通常是磁铁矿、钛铁矿、锆石、石榴子石、金红石以及其他较稀少矿物,一共有二、三十种。:重砂中之独居石外形大多磨成圆球状或椭圆形(图5-15-2a),可能由于矿物硬度较低(硬度5),且经二次以上之漂流,但因比重较大(测定比重~5.1),故能集中沉积,颗粒粒径多在细砂范围。砂粒呈浅黄微带绿色,有些因含有包裹物可呈朱红、茶褐等色。在反光显微镜下表面呈油脂光泽,在显微镜下,因其折射率高(n=1.79 ),常出现宽阔而显暗色半透明之边缘,但中心部分则出现鲜艳或高级之干涉色。因含少量钍,有微弱放射性(盖氏计数器有反应),独居石本身有弱磁性,可受电磁吸引。分析化学成分如下::稀土元素60~64%,ThO2 4.52~6.79%,UO2 0.05%,P2O3 25~28%。稀土元素以Ce、La为主,其次为Pr、Nd、Gd等,以及微量之其他稀土元素。陈培源(Chen, P. Y., 1960)与吕学俊(1967a)均曾分析过新第三纪地层中之重矿物,发现其中都含独居石。B.西南部砂矿中之黑色独居石: 1957年间,黄时杰(1958)在台南海岸一带发现重砂中有一种类似独居石,但颜色灰至灰黑,肉眼不透明,但在显微镜下呈半透明,硬度近于5,比重4~4.2,外形和黄色独居石相似,都呈圆形至椭圆形,也有弱磁性,但放射性较弱。在重砂中,其数量比黄色者多数倍,称为黑色独居石。在显微镜下可见其内部有许多包裹体,以石英为最多。据XRD图谱比较(图5-15-3),二者反射峰无明显不同,可认定是独居石。在化学成分,黑色者的ThO2含量较低(黄色者成分见前文),稀土元素种类比率也相似但比较富化。此种黑色变种究竟是黄色独居石的转变,或是在近代沉积环境中产生之自生性(authigenic)矿物,或由砂中的板岩屑吸取稀土成分而产生,在何种环境生成?迄今未明。:陈志贤等(1987)对本省钍及稀有金属矿调查计划之期末报告中(图5-15-4),附有许多SEM(电子扫描显微)相片,陈培源细察其中有许多幅(图5-15-5)相信都含有伊来石类黏土,惟惜实验未作EDX或电子探针之分析以探明化学成分,黏土之存在与独居石砂之转变很可能有密切关系。C.金门岛重砂中之独居石:在金门岛海滩之重砂中亦含有独居石,其颜色比标本较为褐黄色,且都多少保持晶形之稜角,近于独居石之粒状晶癖(图5-15-2b),应是由当地花冈片麻岩中直接分解脱落之颗粒为主(陈培源未发表资料)。矿物资料:独居石在亦为重砂中重要成分之一,因为独居石是重要之稀土元素来源,并含有放射性钍,故被视为重要之国防资源之一。前行政院资源委员会为探明独居石与锆石之赋藏情形,曾于1951年(民国四十年)夏成立独居石矿探勘处(李国鼎先生任处长),由陈培源参与地质探勘工作,是为光复后再度对放射性矿物探勘之开始。该处工作至1952年3月结束。其后续工作,多由经济部鑛产测勘团及再后之能源与矿业研究所接手,继续探勘与选矿工作,核能研究所也参与研究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