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诛笔伐

口诛笔伐

参考词语

‧口伐舌击 ‧笔诛口伐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kǒu zhū bǐ fā

解释:诛,诛杀。伐,征讨。口诛笔伐就是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、谴责他人的罪状。语出明.张岱《瑯嬛文集.卷三.书牍.与李翁砚书》引宋.吕祖谦语。

典故说明

张岱,字宗子、石公,号陶庵,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。张岱不仅长于文学,且长于史学,重要的着作是《石匮书》。此书张岱写了近五十年才脱稿,花了很大的心血。但是,有些看过此书的大老认为,《石匮书》虽然写得很好,但是没有顺应潮流拥戴东林学派,恐怕不合时宜,张岱心中十分不服,在〈与李砚翁〉的信中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,他认为,有健全的舆论才有健全的政治。又引到宋代吕祖谦的话:见辱于市人,越宿而已忘;见辱于君子,万世而不泯。君子所以口诛笔伐于荜门圭窦之间,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,得恃此权也。意思是说:被一般人羞辱,过一晚就忘了;被君子羞辱,一辈子也忘不了。这就是君子为什么要常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、谴责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状,让他们非常恐惧害怕。张岱坚持自己史学家言论自由的理念,故写此信与好友痛快言之。后来原文中的口诛笔伐演变为成语,用来指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、谴责他人的罪状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、谴责他人的罪状。

使用类别:用在批评谴责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当弊案爆发时,人人口诛笔伐那些监守自盗的官员。

对社会的不公进行口诛笔伐,正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。

对于这种祸国殃民的作法,人人都应发挥凛然正气,口诛笔伐。

文人的刀剑就是笔墨,对此不良风气理应口诛笔伐,同声谴责。

在民主时代,主政者不依法行事,马上就会遭到媒体口诛笔伐。

参考词语

口伐舌击

汉语拼音:kǒu fā shé jí

解释:犹口诛笔伐。见口诛笔伐条。

宋.欧阳澈〈上蒋提举书〉:刚肠无他,一报君父,视死如归,故口伐舌击,决保其折而不沮也。

笔诛口伐

汉语拼音:bǐ zhū kǒu fā

解释:犹口诛笔伐。见口诛笔伐条。

宋.陈亮《陈亮集.补遗》:此丈夫所当履其道,免笔诛口伐于荜门圭窦之间;实其行,免心丧胆落于目瞻耳聆之余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