靡靡之音

靡靡之音

参考词语

‧靡靡之乐 ‧靡靡之声 ‧靡靡之响

拼音与解释

汉语拼音:mǐ mǐ zhī yīn

解释:靡靡,颓废淫荡。靡靡之音指颓废淫荡、足以使人丧志的音乐。语本《韩非子.十过》。△亡国之音、桑间濮上

典故说明

靡靡之音原作靡靡之乐。韩非是战国末期的韩国诸公子,他眼见韩国国力衰弱,竭力主张使用刑术法治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。他屡次上谏韩王,均不受重视,因而发愤着书,即成今日之〈韩非子〉,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。其中〈十过〉一章在阐述君王如有十个重大过失之一,就足以亡国,其中一项就是沉溺于音乐享乐中,而忘了国事与应有的礼仪。他举春秋时期晋平公的事为例,当时卫灵公要前往晋国会见晋平公,经过濮水附近,听到一曲美妙的音乐,问左右有无人听过,众人皆说没有,卫灵公便请乐师师涓将它谱下来。到了晋国,晋平公设宴款待他,酒酣耳热之际,卫灵公便要师涓演奏那新谱下来的美乐助兴。师涓演奏到一半,晋国乐师师旷赶忙阻止说:这是古代乐师师延为纣王所作的乐曲,颓废淫荡,足以使人丧志,是亡国之音啊!武王伐纣时,师延逃到濮水边投河自尽,所以这乐曲一定是在濮水边听到的。先听到这乐曲,国家一定会衰落,不能弹完啊!但晋平公相当喜好音乐,要求师涓一定要弹完。听完后又要求听更美妙的清征乐,师旷说:不行!清征乐是给道德极高的君主听的,陛下您的德行还不够。爱好听音乐的晋平公执意要听,师旷只好演奏给他听。在奏乐过程中,有许多只黑鹤闻声飞来,与乐齐鸣、共舞,听得晋平公龙心大悦,又问师旷是否还有更高亢的音乐?师旷说还有清角乐,平公又要求要听,师旷说:不行!这是黄帝与鬼神在泰山相会而作成的音乐,今陛下您德行不够高,不可以听,听了恐怕会有灾祸。平公仍然执意要听,师旷只好遵命。没想到才开始弹奏,便乌云四起,接着颳起狂风暴雨,把帐幕摆设全都吹倒,连屋瓦都不停地掉落。在座的人都四散逃命,平公也吓得躲进房内。自此之后,晋国连续大旱三年,平公则因受到惊吓而重病不起,不能治理国事。韩非用这个例子,告诫为人君主不能过分沉溺于享受音乐。后来《韩非子》原文中的靡靡之乐演变成靡靡之音这个成语,用来指颓废淫荡、足以使人丧志的音乐。

用法说明

语义说明:指颓废淫荡、足以使人丧志的音乐。

使用类别:用在颓靡之乐的表述上。

例句

常听靡靡之音,难免意志消沉,精神涣散。

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靡靡之音,少听为妙。

这首歌曲的内容实在不雅,可以称为靡靡之音了。

这种音乐听久了,令人有种颓丧的感觉,难怪有人称它为靡靡之音。

他写的曲子有别于时下流行的靡靡之音,难怪一出唱片马上就获得广大的回响。

辨识

近义词:亡国之音、郑卫之音、濮上之音

反义词:阳春白雪

参考词语

靡靡之乐

汉语拼音:mǐ mǐ zhī yuè

解释:即靡靡之音。见靡靡之音条。

《韩非子.十过》:此师延之所作,与纣为靡靡之乐也,及武王伐纣,师延东走,至于濮水而自投,故闻此声者必于濮水之上。

《史记.卷三》: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,北里之舞,靡靡之乐。

靡靡之声

汉语拼音:mǐ mǐ zhī shēng

解释:即靡靡之音。见靡靡之音条。

晋.皇甫谧《帝王世纪》:大进侏儒倡优,为烂漫之乐,设奇伟之戏,纵靡靡之声。

《南史.卷二》:事毕,将奏靡靡之声,寿寂之怀刀直入,姜产之为副,诸姬迸逸,废帝亦走。

靡靡之响

汉语拼音:mǐ mǐ zhī xiǎng

解释:即靡靡之音。见靡靡之音条。

明.沈宠绥《度曲须知.絃索题评》:古曲声情,雄劲悲激,今则尽是靡靡之响。

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若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发送邮件联系